张志敏:为何中美交恶却没有中苏交恶那样困难反而获得硕果?
来源:leyu乐鱼在线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5-11 20:38:22
编者按:本文由张志敏撰写,首次发布于网络。最近与网友交流时,讨论到了这一个话题,所以便根据讨论内容整理了这篇文章。以前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中美关系的恶化,并不像当年中苏交恶那样,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那时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而如今,我们已步入中年,具备了更强的抗压能力,因此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
对比过去与苏联交恶后的种种变化,我们就显而易见,那个时期我们几乎完全依赖苏联,因此当苏联撤走技术、资金与专家时,我们一下子无法适应,导致了当时的困境。那时候的中国,工业基础实在太薄弱,几乎完全是苏联工业化的产物。没有了苏联的支持,我们瞬间陷入了无法自给自足的困境,这也造成了当时的局面。事实上,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可以视作一个农业大国刚刚迈入工业化门槛时,遭遇外部封锁的必然结果。
在那个时期,我们的工业底子实在太薄,工人技术几乎空白,国家也难以获得外部资金发展。当苏联不再提供资金、技术与人员支持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遭遇了巨大挫折。加上当时的国际形势严峻,蒋介石还试图恢复蒋家王朝,之前又带走了大量的外汇、黄金储备以及许多重要文物。如果当时我们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或许苏联的撤离不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困难。
幸运的是,我们通过延安大生产这一举措填补了这一空缺,而跟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青蒿素、人工牛胰岛素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这些突破性成就,证明了中苏交恶为我们大家带来的长远利益。尽管当时的断裂让我们饱受艰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让我们逐步摆脱了苏联的模式,因为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最终苏联自己也解体了。
事实上,早在中美交恶的初期,我就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中美交恶将为中国带来非常大的益处,效果将与中苏交恶后的局面类似。而如今我们在航天发动机材料、芯片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切归功于我们曾经被压迫的处境,在美国和苏联的压迫下,中国的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我们逐步消除了美苏在中国的影响力。
回想起毛主席当年对中苏交恶结果的乐观预测,他曾说道,我们该给赫鲁晓夫颁发一吨重的勋章。几年前,我也说过,我们该给特朗普颁发同样重的勋章。没有美国的逼迫,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实现如此巨大的变革。
美国如今在努力让WTO失效、打击全球化,想要推翻现有的全球体系。因为当年为了中国加入WTO,美国给出的条件异常苛刻:要求我们的出口产品与美元挂钩,要求我们开放许多领域给外资。而一些领域若无法通过竞争由中资掌控,我们就会一直受到外资的卡脖子。因此,加入WTO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社会上曾经也有一种“狼来了”的舆论,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结果意味着灾难。但如今,随着中国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过去的“狼来了”声音已经越来越微弱。我们加入WTO后,逐步具备了强大的“造血”功能,成为了发达国家体系中的“粉碎机”,从曾经的学徒转变为真正的“师傅”。
然而,西方国家现在反而认为中国像狼一样已经来到他们家门口,这种转变充满了戏剧性。现在有些人忽视了中国这些年来的变化,仍旧固守着对美国强大的幻想。不明白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是单纯的想象吗?这种看法否定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否定了毛主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否定了我们在应对困难时形成的举国机制优势和中国人民的优良素质——这些正是我们也可以翻身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到,尽管美国在对中国的压迫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这种压力,让我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清醒过来,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力量。从特朗普上台开始,中美交恶就从量变逐步转变为质变。我们正真看到,特朗普采取的那几项措施几乎都没取得预期效果。尤其是贸易战,最终的结果是,中美贸易在去年创下了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而如今,拜登政府也恢复了部分关税,这既是美国无法与中国完全脱钩的结果,也反映了美国自身通胀压力的巨大。
在中美交恶的过程中,我们没像中苏交恶那样遭受重大损失,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已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的工业基础,这层“脂肪”有效地让我们抵御了外部压力。相比于当年苏联撤资对我们造成的巨大冲击,现在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们并没有一刀切地与美国彻底决裂,而是采取了更为温和的应对方式,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步化解美国西方长期对我们的影响。
当年我们与苏联断交时,工业基础薄弱,确实经历了极为痛苦的时期,但这也为我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而今天的我们,不可能重蹈当年的覆辙,不能再贸然做出一刀切的决定。因此,我们的解决方法更加循序渐进,避免了当年那种剧烈的痛苦。
当然,这种方式也可能让一些人急于处理问题时感到焦虑,但正如一些美国决策者那样,急功近利往往容易把好局面转变为坏局面。中美和中苏交恶的历史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变化。